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该文以题“人情味是怎样从经济学中逐步消散的”发表在《上海证券报》,2009年10月12日,4版
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和《道德情操论》中当然不是简单地给出人的心理描述,从文字中推测其真实意图的话,恐怕是他明白,活生生的人拥有复杂的心理特征,而这些心理因素会通过行为来作用于经济系统,从而影响到经济系统的演变。要理解这点非常简单。当某一天美国的股市是绿颜色的,人们就会猜测,这会不会影响到A股市场的人气呢?出于这种担心,第二天A股市场的投资者为了保住胜利果实,于是先获利了结。结果普遍的卖出行为促使股价果然下跌。一条似乎科学的规律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:美国股市下跌必然导致A股股市下跌!而实际上研究或者懂一点行为金融的人都明白,这不过是情绪的相互影响而已。

情绪的力量非常巨大,甚至也构成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。这才是斯密的真正用意。但斯密的真实意图的确在很长时间内被无意或者有意地掩盖起来,使得后来者没有认真去欣赏一个百变斯密的有趣形象。当然,随着经济学的不断进步,经济学家们也在重新解读斯密。最具代表性的如一群行为经济学家,如阿什拉夫( Ashraf)等人,在2005年的《经济展望杂志》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亚当·斯密:行为经济学家》的论文,在这篇论文当中,人们会惊奇地看到,原来现在广为传颂的各种经典行为决策案例,在斯密那里早就有深刻地阐述,最具代表性的如损失厌恶、过度自信、公平、自我控制和利他主义等。这些心理现象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当中的成熟话题,并被写入最新的教科书当中。

看到这,似乎笔者一直在抱怨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一直都在误解斯密。真的是这样吗?一些了解经济学历史的读者必然会提出反驳,说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并没有放弃心理学。比如,经济学当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——效用——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。何谓效用?当你在逛商场的时候,看到一件称心的衣服,赶紧买下来,满脸都洋溢着幸福的感觉,你肯定觉得买这件衣服特满足,特值。转化成经济学家的语言,就是这件衣服给你带来正效用了。你越感到满足,你得到的效用也就越大。为人处世,不就是想多获得一点快乐么?不就想多一点满足么?那么经济学家会严肃地说,你不就是想实现效用最大化么?是的,当充满智慧的边沁提出“幸福计算”这个天才的设想后,人们突然发现,对一个经济现象的评价变得异常简单:征税好吗?那要看征税给老百姓带来的快乐多点还是痛苦多点,如果是快乐多点,那就是好;如果是痛苦多点,那就是不好。这是典型的边沁式功利主义的思想,这种思想显然是很心理的(也就是很主观的)。

边沁的这种功利主义的看法后来就转化成经济学当中的效用概念。这个效用概念可见大有来头。当然,不可否认,边沁的努力是对斯密的补充,毕竟在斯密那儿,还没有一个可计算的简单方法来评价经济决策的好坏。给定人的心理多样化,给定人的自由选择,这个社会能够自动实现某种秩序。只不过斯密眼中的秩序和后来人们简单的用“看不见的手”来搪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。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就行:李连杰建立了一个壹基金,专门从事公益活动。按照其他经济学的看法,是这样一个李连杰:他做公益无非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而已,甚至说做好事其实是为了自己的某种私利,比如获得别人的好评(好的社会声誉)。而按照斯密的《道德情操论》中的观点,这也是现代行为经济学的看法,那么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李连杰: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本身具有社会偏好!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某种程度的同情和利他动机,所以会适时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。注意,此时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满足,而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就想做点好事!

多么不一样的世界。你说边沁是天使还是魔鬼?本来人家斯密把人想得好好的,结果边沁倒好,把所有的选择都看成可以进行功利计算,都可以按照快乐或痛苦的程度来进行权衡。结果,斯密笔下富有同情心的人演变成了边沁笔下精于算计的人。这种转变也直接导致了经济学的转变。古典政治经济学当中那种蕴含着的人情味逐步消散,转而代之的就是机器人。这大概可以算边沁的一大功劳。尽管不全是他。

分享到搜狐微博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周业安

周业安

22篇文章 13年前更新

安徽绩溪人,先后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、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,199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,后留校任教至今。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西方经济学专业,行为和制度经济学、公司金融研究方向。

文章